志·青春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春支教在畲乡
浏览次数:3929次 发布日期:2022-08-08 来自:杭州志愿者网
散落在半山腰的房屋,车窗外缓缓倒退的风景,大巴沿着公路驶进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信息技术学院的2支学生队伍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开展多彩支教,共促民族团结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留守儿童比例高。为了激发当地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实践团队在景宁民族青少年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技能,精心准备线上线下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外,还设计了党史教育、趣味编程、机器人、趣味实验、创意手工等创新课程。
课上,实践团队成员化身“小主播”,通过当地青少年宫视频号直播上课内容,给全县小朋友们带来一堂编程专场直播课。实践团将编程理念融入有趣的小游戏中,小朋友们跃跃欲试,直播间氛围活跃。
走进畲乡调研,共继非遗文化
在县城靠东南的东弄村里,实践团采访了返乡创业典范——文创馆馆长雷李江,他出生于一个具有“活着的畲族博物馆”之称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安亭上寮村,作为一名地道的畲族人,致力于宣传畲族文化。
在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踏上做文创这条路的,如何将畲族文化面向大众,就如何宣传自己家乡文化提出了宝贵经验,成员们在一旁倾听和学习,也深深地爱上畲族文化。雷馆长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宣传畲族文化,让畲族符号有特点的体现到畲汉融合的元素上。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想要通过自己的技能来对畲族的文化进行宣传,与雷馆长一起落地畲汉文化交融这一意义深远之事。
探寻红色足迹,共助乡村振兴
顺着红色足迹,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大张坑村、双后岗村等具有重要红色时代意义的村落。
在红色老革命根据地——大张坑村,当地退休老干部雷启勋娓娓道来,他讲到:“最初,因为大张坑村地处深山,消息比较闭塞,革命期间,整个村子受尽了剥削,在共产党来宣传时,老百姓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积极响应,参与抗争。”
如果说大张坑村是战时革命各项斗争的见证者,那么双后岗村就是战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见证者。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基层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了景宁双后岗村。“习近平总书记进村时,第一句话就是畲族我了解。他说,要发挥民族优势。还说畲族是很勤劳的,民间很多文化要把它挖掘出来,尽快地脱贫致富。”原双后岗村党支部书记雷茂龙回忆道。
20年后,实践团沿着习总书记走过的路,来到了双后岗村,当地村干部说:“双后岗村始终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壮大发展产业、推进基层治理,村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纷纷搬进新房,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已经由2002年的2000元现已提升至3.65万元,增幅近18倍。”
“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虽然我们在景宁的时间较短,但是一路上的人和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学习。”团队成员们感受颇多,“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山区提升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是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
据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信息技术学院与景宁团县委签订战略协议,计划在未来三年围绕爱心助学支教、社会实践专项、青年大学生人才招引、新青年创新创业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景宁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